吴京最近又成了话题中心,不过这次和“战狼”没什么关系,倒是他很多年前说的一句话——“坦克没有后视镜”,突然被很多人翻出来讨论。连央视新闻都做了科普。
有点好笑,也有点耐人寻味。
其实这句话是2017年《战狼2》爆火之后他在采访中讲的。这么多年过去,突然被重新打捞出来,并不是大家真的那么关心坦克的构造,更像是一种符号性的反应——当年那个被捧上神坛的“硬汉”,如今在很多人眼里,好像有点变味了。
吴京曾经非常擅长用“经历”说话。他讲过自己跳过楼、被坦克轧过、吃过蚯蚓、开过飞机……一连串的反问,像是在不断加固自己“纯爷们”的人设。在那个年代,这一套很吃得开。
那时候流行的是《士兵突击》式的叙事:一个普通人,经过磨练,变成英雄。社会对男性气质的想象,也偏向于能吃苦、有担当、强硬果断。吴京恰恰符合这种期待。
但时代悄悄在变。
他当年一些自信满满的发言,比如“冷锋这样的男人才能征服女性”,现在读起来,反而让不少人感到尴尬。不是话本身对不对,而是那种“我即标准”的语气,跟现在年轻人习惯的对话方式,不太搭了。
男性气质不是只有一种样子。除了外放的、炫耀式的硬汉形象,也可以有收敛的、自控的、甚至温和细腻的。就像克林特·伊斯特伍德晚年演的那些角色:硬汉还在,但更沉稳了,会自省,懂沉默,甚至宁愿隐忍也不随意出手。
现在的年轻人,尤其是女性观众,似乎越来越偏好那种“不炸毛”的男性角色。雷佳音、白客演的“窝囊废”,反而很受欢迎——不是说他们弱,而是他们显得更真实、更贴近人性,能沟通、能共情,甚至能提供情绪价值。
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,而是社会情绪转变的一个信号。大家渐渐不太买单那种“我特别牛,所以你们都该听我的”的说话方式了;更不喜欢把男性气质简单等同于“能打、能拼、能吹牛”。
吴京被群嘲,未必是他本人怎么了,更像是一面镜子——照出的是我们正在重新思考:什么样的男性形象,更值得被喜欢、被信任。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模板。吴京如果有一天转型,像伊斯特伍德那样往深处走,或许会迎来新的认可;如果转不过去,他也已经成了一个文化标记,提醒我们:男性气质不该只有一种表达。
而这场讨论最有价值的部分,或许不是结论,而是过程——我们终于开始集体想象:男人还可以怎样做男人。
股票配资论坛资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